心脑血管疾病就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常见病症有心肌梗塞、动脉硬化、脑中风等。秋冬季气温降低,中老年人经常出现头晕、血压升高、胸闷、胸痛、心慌气短、心率不齐等症状,这些可能是患上心脑血管疾病的前兆。
统计数据显示,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和并发症多的特点,防治工作刻不容缓。
一、五类人群应高度重视心脑血管疾病发生
1.中老年人
中老年人身体机能退化,身体抵抗力普遍下降。如出现心慌气短、四肢麻木、听力视力下降等不良反应,应引起警惕。
2.肥胖人群
肥胖的人除了脂肪过多外,往往还伴随着血液中的胆固醇超标,这就为心脑血管疾病埋下了病发的隐患。因而肥胖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应特别注意,防范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3.压力过大人群
压力过大会影响到整个神经系统,导致精神紧张,从而影响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引起人体器官功能紊乱乃至失衡,如此一来极易造成动脉硬化,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4.过度饮食人群
吃得多,摄入的热量就多,多余的热量很可能就会转化为脂肪,从而导致肥胖,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5.嗜烟、酗酒人群
抽烟、喝酒会对血液循环及内脏造成伤害,进而出现血流不畅、血管痉挛等问题,最终极可能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请记住以下“五个法宝”:
1.心理平衡
养精调神,保持良好心态,避免情绪激动、过度劳累、生活无规律。
2.合理膳食
建议心脑血管病人养成低盐、低脂、低糖饮食习惯。减少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量,避免食用高胆固醇食物。
3.适量运动
步行可以预防动脉硬化,并对降低血压、胆固醇、体重都有益处。步行最好一次30分钟以上,一个星期最少运动5次。其他如太极拳、游泳等,都是不错的选择,运动量以运动后自感身体轻松为准。
4.戒烟限酒
因为吸烟而吸收的尼古丁,能使血液中的血脂和脂蛋白增加;一氧化碳能促使胆固醇进入动脉壁,加速动脉硬化。据资料表明,长期吸烟者的冠心病发病率比普通人高2—3倍。适量饮酒对人体有兴奋作用,使血管扩张、循环加强、振奋精神、解除疲劳。长期大量饮酒有碍健康,酒精能延缓血液中脂肪的清除,可提高甘油三脂浓度。
5.科学用药
要在医生或健康管理师指导下合理使用防治心脑血管病的药物或医用食品,有效调理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病症。